第03:文学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08月27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国校园里的授之以渔
  □ 曾颖

  两年前,我们将9岁的儿子送到德国,在柏林一所小学读书。很快我发现,孩子的书包变轻了,放学提前了,每天都有大量的时间玩耍,甚至没有教科书。儿子每天都很高兴,而我却很忧虑:“他究竟能学到什么知识呢?”

  一个学期过去后,我问儿子:“德国学校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自由!”

  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儿子长高了。有一天他放学回家,我发现书包鼓鼓的,里面塞了很多书籍。“老师今天布置了一道作业,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国的文章,包括地理、文化、物产等。”

  我一听惊讶万分,这是小孩子能完成的吗?

  过了几天,儿子写完了这篇文章,打印出来有20多页,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我看后有点发愣,一是因为儿子把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这是我读研究生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

  不久,儿子写了另一篇文章《我怎么看人类文化》,打印出来有10页。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

  后来他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是,我进入了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为我们感到震惊。

  我无言以对。

  一年后,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关于二战的: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学校和老师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儿子为完成作业而兴致勃勃地看书查数据,我不禁想起自己当年学二战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有些观点不以为然,但也要背下来,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呢?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在德国两年多了,儿子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数据。一次,我们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动物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这个国家的小学教育。我发现,德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灌输大量知识,但是想方设法把他们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让他们知道,生活就是学习的课堂;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公式和定理,但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学会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努力,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结论,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中国有一句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德国小学教育深谙此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文学副刊
   第04版:时事·广告
读董桥
德国校园里的授之以渔
王国维的悼亡诗
五老峰
清代的皇子教育
人闲,桂花落
落日
书法
本版责任编辑
黄山日报文学副刊03德国校园里的授之以渔 2014-08-27 2 2014年08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