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旅游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2月10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金园——别具一格的猪文化博物馆
  □ 晓 东

  寒冬腊月,是徽州人扎堆吃杀猪饭的季节,闲谈时不免都扯上与猪相关的话题。听说我们身边就有一个屠夫,别出心裁,以猪为主题建立起一个民俗博物馆,我和同事好奇心大发,结伴来到岩寺古镇小西天,走进了名为黄山市乌金园猪文化博物馆。没想到,还遇到两批外地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眼前是一栋徽味十足的现代建筑,推门而入,《当猪遇上爱》的序言,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猪通人性?猪也会有爱?

  这是全国唯一一家经过政府文物部门批准的猪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450平方米,有三个展厅和一个生态养猪场组成。它生动有趣地演绎出猪的历史文化、进化演变、营养品质、民俗传统及其品种改良等多方面知识,其中展品有自汉代以来的猪文化工艺品和实物1000余件,这些生动形象的展品,将猪的起源、驯化等等具体且直观地展示了出来。

  昔日的屠夫、今日的馆长程小发介绍道:“世界上对猪的驯化,中国人贡献最大。达尔文在进化论中就说,中国人是驯化野猪的先驱。当下中国更是养猪大国。然而,国人对猪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曾有误解,还把猪当着愚钝、污秽的象征。我开办猪文化博物馆就是要改变人们的错误认识,并对猪的文化赋予本来面貌。”

  在序厅“序言”边有块长190公分、宽47公分的大型砚雕,这是歙砚雕刻大师方见尘以“天蓬元帅”为题材创作的巨砚。这块巨砚,寓意财源滚滚……

  第一展厅“陈豕与室,合家而祭”,讲的是家族祭祀的事情。“家”是宝盖头下有个“豕”字,望文生义,只有在住处养得起猪,才能算是有了家。这也可解释为农耕社会的一大标志。人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中有个猪八戒,它的趣味故事已成为当下人的某种消遣。展柜中有汉代至唐代以猪为题材的陶器,依序陈列:“高墙猪圈”“低墙猪圈”“玉龙猪”;清代至民国年间的或铜、或铁、或银的猪雕塑更为逼真。从这些实物中,人们可以发现早在汉代,中国的家猪就具有早熟易肥、滚胖的特点,这正与《山海经》中记载的“当康”神兽颇为相似。

  第二展厅“良种天成,价值客观”。这一章节介绍的是猪的经济和药用价值。猪全身是宝,人称“聚宝盆”。根据2011年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编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记载:我国已有地方猪品种78个,培育猪品种18个,引入猪品种6个。这些生猪产区分别位于祖国大陆的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和华中地区,计有16种重要种猪的体貌特征和繁育性能的图文展板。

  展厅的中央是一座大型石雕,堪称这个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雕刻的是雄雌两头皖南花猪正在配种的情景。石雕高1米,长1.2米,宽0.5米,重约一吨,用徽州当地常见的石材红麻石雕刻而成。雕像中公猪健壮有力,背宽腰圆;母猪憨态可掬,眉眼含笑。这两头石雕猪憨态呆萌,相濡以沫,栩栩如生地展示出繁殖的秘密。据程小发说,这座石雕是在数十年前黄山脚下一古村落中挖掘出来的,被辗转收藏在他的博物馆里,真是恰到好处。

  在展厅中,我们还发现从民国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生猪屠宰的许可证、屠宰税等凭据,这些凭据连同依次摆放的各种图书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个小故事。宋朝岳飞抗金送火腿犒劳将士便是其一。篆刻作品《养猪印谱》是上海金石印坛的方去疾、吴朴堂和单孝天三位篆刻大师集体创作的,书成于上世纪60年代初,书中有“好猪种出好苗”“为实现一人一口猪,一亩一口猪而奋斗”等字样。这部《养猪印谱》讲的是养猪政策、养猪谚语等等。展馆中还有清代光绪年间的中兽医古籍《猪经大全》,这是一部中国传统兽医学古籍中唯一以论治猪病为主的著作。该书正文有对50种猪病,提出的防治办法的文字和配图,书中的处方至今还运用着治疗当下猪病。

  第三展厅,讲的是“人猪和谐,产业开发”。展示的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畜牧工作会议的盛况,以及各级政府鼓励发展养猪事业的政策、报道等资料。此外,还有程小发本人以猪为题、兴致所致的书画创作。他的作品得益于他的交友。别看他是个屠夫出身,却注重文化修养,与市内外不少知名书画家、文人雅士友谊甚笃,常有诗词唱和、书画交流。

  辞行前,我们参观了他的生态养猪场。指着纯种的皖南花猪,小发坦言:“我开馆的目的,旨在以猪为媒,以文会友,传播猪文化,做精猪产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旅游
   第04版:时事·广告
话说婺源冷水塘鱼
雪舞葛仙湖
洋学生古城学剪纸
哭墙下的人们
乌金园——别具一格的猪文化博物馆
黄山日报旅游03乌金园——别具一格的猪文化博物馆 2018-02-10 2 2018年02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