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旅游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5月10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鹰岩寻访红军棚

  车过歙南长陔乡政府,约摸前行三五分钟,往右路口一拐,隧道出现在面前。车缓缓驶进去,昏惑幽暗的时光,只是瞬息之间。豁然开朗的景致,山岩陡峭,植被茂密,就是南源地界。

  峰回路转,清澈的深潭,一个连着一个。两山夹一坞,碧绿的丛林,绕过几个山坳,零星的民居散落在山的褶皱里。路里路外,偶见一点茶棵地,稀疏的几户人家。南源小学出现在面前,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落。

  学校对面高耸的山林里,有名声在外的鹰嘴岩,当地人叫鹰岩。宋代朱熹从浙江来徽州,路过时,看一路风景迷人,兴致大发在石壁上题写“新安大好山水”,附近的山林,90年前,搭建过红军棚。

  过了小桥,从几户农家经过,土狗吠了几句,摇着尾巴自顾走了。硬化的水泥路,宽一尺许,倾斜着在茶棵地里扭来扭去,行走起来显得吃力。茶棵是修剪齐整的,地里却有着硕大的岩石,灰色的青苔栖息着。那此一处彼一处的岩石,横亘在眼前千百年。村民们搬不动它,因地制宜地绕着开垦砌石塝,成了茶园。

  约摸爬了二十多分钟,山涧的泉水,从高处轰然跃下,大山更加逼仄起来。映山红,一簇簇的,闪耀着心情。路消失了,散乱的石头,看出可以继续前往。钻出丛林,登上小小的山坡,一块巨大的岩石,在密林的山脊上突兀着,如一只雄鹰踞在那里,直入双眼。攀援的疲惫,顿时消散。

  鹰岩横空而出,环绕它的是茂密的松树林,还有低矮的竹子。眺望它的风情,到它脚下还有一段距离。细细的竹枝横斜着,茅草在路上倒伏,阻拦不住前进的路。拽着树枝、拨开荆棘继续,来到鹰岩下,近在咫尺的距离,静静地仰视着。绕着那岩石,走了一圈,朱熹曾经的题字,已经看不出在哪儿。灰色的岩石,青苔斑驳,岁月流逝了无痕。

  当年的红军,先以卖货郎身份到南源,然后一支百余人的部队过来。白天在村落发动群众,做思想工作,点燃革命的星火。为躲避国民党保安团的围剿,晚上钻进高山树林,在这岩石附近的山林里,搭草棚作为栖身之所。

  鹰岩下,有着一丈见方的平地,竹林蔓延,小笋破土而出。草棚倒在风雨中,自然是寻觅不到的,但是那痕迹和遗址,明显可看出是遮风避雨的场所。远眺群山绵延,俯瞰远处山下村庄,皆有极好的视野。当年红军在此容身,风餐露宿,披荆斩棘,星星之火,燎原着深山的革命。1936年5月,中共南源中心区委在山脚下南源村成立,成为国内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下浙皖特委所领导创立的革命游击根据地。

  往事依稀,皆为历史;群山碧绿,春意盎然。鹰岩的红军棚,虽然难以寻觅,但因村民口口相传,它却一直稳稳地搭建在革命的烽火记忆里。 ·江红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专栏·广告
   第04版:专版
   第05版:旅游
   第06版:一周网事·我要说
   第07版:万家灯火
   第08版:影像力
红色旅游 越来越“红”
“野战”基地强素质
初夏宏村写生热
梦里祖源欢乐多
鹰岩寻访红军棚
看见中国的诗画与远方
黄山日报旅游05鹰岩寻访红军棚 2021-05-10 2 2021年05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