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万家灯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另眼看黄山

  张紫梁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十次登上黄山,坦言“黄山是我师”,说明黄山主题宏大,需要不断膜拜,才能了然胸间。师化自然,心造自然,才能留下灿然的笔墨。功力决定眼界,我再一次登临黄山,可能没有名家那样精彩的描述,但有着自己对黄山的独特的观照。 

  看山还是山

  寄情山水,在于山的姿势,水的痕迹。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山水一旦赋予了人的想象与情感,那种文字营造的神奇空间足以令人驰骋而入神许久,文字聚集起来的力量,在大自然中,在游记中,甚至在人文地理中显得耀眼夺目。

  明代徐霞客游览黄山时盛赞:“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此言抒发的情感,以及顶礼膜拜式的赞誉和断论,流传至今,更有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演绎。徐霞客这位大人物固然影响深远,后人因此循着这种眼光不敢越过藩篱。人们对大山名川的喜爱之情需要抒发,尤其是文人骚客所赞誉的山水,落笔云烟,还要惊天动地,撼人心旌,用词炼句无不用其极,令后人难以望其项背。

  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连饮者都要后来居上,睥视圣贤,以博“饮”名,何况乎名随山川、诗文留于其中。江弢写雁荡“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荡是虚生”,极力讴歌雁荡山水,“不游”是虚生,与“不到长城非好汉”同样具有非此即彼的艺术夸张效能。放眼于其他诗文,关于黄山的,各式各样的观感各有不同,有些甚至还相互争锋,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想越过“看山是山”的境界,不受束缚的多元审美才是当今时代多元化的体现。 

  而黄山之美,恐怕只能每个人独自体会。我不敢描述,“不敢”是怕一说就错了。

  看山不是山

  黄山四绝:云海、奇松、怪石、温泉。奇松的代表非“迎客松”莫属。游人如织无非一睹其貌,领略作为游客投身黄山怀抱的愉悦感和豪壮感。我并不随流,相反关注在附近宾馆的黄山“迎客松”摄影展。在影像技术尚未来临时代,名山大川其名其美只能借助诗文、游记、图画相传。

  黄山迎客松之名始见于1859年黄肇敏的《黄山游记》。就摄影展有关“迎客松”年序上看,最早的1914年民国实业家、政治家黄炎培的作品,在那个年代能拥有照相机是非常稀有的事(据说第一次摄入镜头的是1912年,但未见真实照片),黄炎培的摄影开启了“迎客松”新的美学历程。迎客松像张展开的巨大臂膀,敞开怀抱迎接八方来客。游人被美景所吸引,被氛围所感染,纷纷簇拥在迎客松前面,一张张美拍,留下刹那的永恒。

  对于“迎客松”的喜爱,更体现于摄影家们层出不穷,不厌其烦的演绎,晨辉暮阳,晴风雨雪,四序替换,都展现了“迎客松”傲人的风姿和年月的蕴藉。我始终没在“迎客松”跟前拍摄,因为无论是谁的作品,大概都逃不开这样的角度——所不能选择的角度,自第一张摄影作品诞生至今,囿于地理条件,几乎只能从一个角度去观赏,拍摄,无法逃脱比较固定角度的左右,是最理想的,也是最致命的。

  迎客松的拍摄,一个美的角度演变成千人一面的角度。正如所有人看山都是山,那人山背后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和独特内核往往会被忽视。

  看山还是山

  “搜尽奇峰打草稿”。胸中的万水千山时常布阵,眼前的景色都是云卷云舒的素材。

  在驻足时,蓦然回首,眼前呈现的是与别人不一样的景致。这样的景色没有约定俗成的,大家趋同的有着不可逾越的审美范围,不张扬,不虚饰,自有一番无意于佳乃佳的妙趣——这是自己发现的景色,这样的仪容,气质,风含情,水含笑,那么的风情无边:

  在雨雾撩过之时;

  在阳光普照之间;

  在风过耳畔之刻;

  在水波柔软之中;

  ……

  离开黄山,心神荡漾。回首的景色都无比深情,包含了我的端详、惊奇、赞叹,在千万思绪涌起之际,望见“赏松石养性,望云山抒怀”。豁然开朗,以前的我,正像是一位泅渡人生之海的行者,在那追寻的彼岸上还站着一位曾经的自己。

  看山还是山,我亦是我。

  此刻,黄山永存我心,再也不会离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时事·广告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旅游
   第06版:一周网事·我要说
   第07版:万家灯火
   第08版:影像力
另眼看黄山
多彩深处是柯村
手腕带
从贫困户到“脱贫模范”
秋之花
小城的温情
黄山日报万家灯火07另眼看黄山 2021-10-11 2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