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聚焦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商建言

  编者按

  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创意创新之城,全面筑牢崛起赶超的产业脊梁。11月17日,市政协召开七届十八次常委会议暨“大力实施‘科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战新产业发展壮大”专题协商会,围绕深耕“科创+”,加快构建与黄山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徽州文化底蕴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精准建言、务实献策。协商活动历时5个多月,形成27篇调研报告,现将会上口头发言的5篇文章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科技赋能助推绿色软包装产业做大做强

  □市政协委员,黄山永佳集团总经理 苏立功

  一、产业发展现状 1992年,永佳集团成员永新股份开始进入绿色软包装行业。永新股份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不断用科技为企业发展赋能,公司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省软包装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资源,是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中国包装龙头企业。2015年,黄山市绿色软包装产业获批“国家火炬计划黄山绿色软包装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为黄山绿色软包装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动能。

  二、存在困难与问题 一是绿色软包装企业环保治理问题。随着国家环保政策越来越严、企业环保投入越来越大,一些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因为企业运营资金紧张无法一步到位解决所有问题,建议政府关注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发展,并对企业的环保工作进行指导帮助。

  二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产业工人培养问题。目前企业的各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创新人才等,都是以自我培养为主、以黄山人为主,加上黄山人口基数本身比较少、黄山高校及中职技校学生外流比较严重,黄山企业招人难问题非常突出。总体而言黄山企业发展缺人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人才兴市”投入,帮助企业解决“缺人”问题。

  三、发展思路和对策 绿色软包装产业,是永佳集团三大产业板块的重要一极。根据集团“十四五”发展总体规划,以永新股份为主体的绿色软包装产业,将聚焦包装主业、培育产业集群,坚持实业经营与资本运营“双轮”驱动,以黄山市为大本营,计划投资16亿元用于绿色包装新项目建设和老项目升级改造,力争到“十四五”末绿色包装产业实现销售额55亿元,进一步巩固永新股份在中国绿色软包装龙头企业地位。为此,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将继续实施技术改造和创新升级,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淘汰落后产能,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能和工业产值;推进智能制造,2021年上线MES信息系统,实现生产管理和信息传输全过程可控化、即时化,以信息化、智能化促进工业化提升,同时降低传统工业制造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继2018年引进意大利VOCs治理项目之后,永新股份2021年将再投资6000万元推进治理升级,对标全球最先进的环保治理。同时,继续加强与跨国公司、科研院校深度合作,创新研发并推进可回收、可循环包装应用,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是聚焦软包装主业,走产业化升级之路。我们将围绕现有产业链,实施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和相互配套,集中精力做强彩印软包装主业,大力发展新材料业务,打造软包装和新材料双轮驱动格局,力争新材料产业年产值突破30亿元。重点做好位于徽州区的年产3.3万吨BOPE项目和位于黄山高新区的年产3万吨多功能新材料项目,这两个新项目建成达产后,可新增产值约8亿元。

  四是立足黄山,走投资与发展并行之路。我们还将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继续做好国内外绿色软包装产业链调研与投资,计划在西部地区实施战略布点,在东南亚地区实施并购或新建投资。

  黄山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与机遇

  □市政协常委,安徽新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程振朔

  一、黄山化工新材料面临的转型压力

  当前,我国化工新材料面临较多转型问题。毫无例外,黄山化工新材料也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表现如下:

  1.主导产业不明晰。多数企业围绕粉末涂料行业发展而来,属于国家拔尖的行业领域不多,有些产品仍是十几年前的老产品,技术进步不够明显。

  2.产业链发展不太均衡。没有形成产业互补,企业间未能形成专业化分工,同质化、低价竞争现象依然存在,企业的总体规模不大。

  3.化工企业数量多,集中度低,资源配置效率低。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研发和创新能力不强,自动化程度、安全及“三废”处理能力还较低,带来了不小的发展和安环压力。

  4.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不足,自主核心技术短缺,多数企业重生产,轻研发和应用。

  5.未来新增发展要素资源有限。土地指标不足、企业环境容量有限、近期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能源指标也相对紧张,也对企业做大做强及转型升级带来了资源性约束。

  二、黄山化工新材料转型发展的建议

  首先要紧跟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向新型工业化转型升级。化工行业一是要向着精细化、高端化的高精尖产品发展;二要向着更安全、更环保、更节能方向发展;三要向国家鼓励的产业发展,促进黄山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建议如下:

  1.维护好产业集群

  黄山化工是以粉末涂料为主发展而来的产业集群,已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集群有其独特价值和独特的市场竞争力,保护好这个集群能对当地工业发展和行业发展起到积极带头引导作用。

  2.政府资源应注重向头部企业、创新型企业倾斜,有利我市产业的转型升级

  龙头企业实力雄厚,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未来行业间的竞争也是龙头企业间的竞争,培育和重点帮扶和发展好龙头企业,具有引领带头作用。同时,龙头企业的下游客户大多也是优质客户或行业龙头、跨国公司或国内知名上市公司,这些优质的下游客户天然具创新基因,反过来对我们龙头企业年年提出新的质量要求、工艺要求,甚至提出新的产品开发要求,通过这种他律反过来也促进了我们龙头企业的发展,多年来与欧美日等跨国公司的联合研发也促使我们这边龙头企业完成了转型升级与产品迭代,后续也还将发挥着产业链整合和招商引智的有利作用。

  3.找准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化工企业要想转型发展,虽然充满一定的风险,但这也是必须要做、必须跨过去的一道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向转型:

  第一,可以向高精尖产品发展,紧跟国家战略重点。如徽州循环园内华惠、新远等都在向电子化学品、特种环氧转型;歙县善孚、徽州恒泰、天马等在向新型功能性环氧发展、金石木向下游非化工关键零部件制造等方向发展。

  第二,也可以向污染较少、安全相对可控的环保型粉末涂料行业方向发展,这样风险小,在集群效应下产值、税收和利均较为可观。

  第三,通过不断推进和引导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减少安环、职业健康风险,鼓励推动企业向数字化转型。

  第四,要引导化工企业向跨国企业学习,做到绿色发展。同时在舆论宣传上,要转变大家的思想观念,增进化工不等于污染,不等于不安全的认知。

  第五,企业通过配方调整、工艺改进,提升现有产品的安全水平、环保水平(同等规模污染排放更少),做到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做到企业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六,政府可以采取集中办大事原则,划出地块,成立统一的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促进企业向更环保、更安全化工产品研发或转型。

  4.打造我市的人才洼地

  一个企业的创新离不开高端人才支撑,特别是未来的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化工也需要行业顶尖的人才才行,但尖端人才要引到黄山,企业要给予优厚的待遇,政府配套提供一些优待条件(如子女上学、购房补贴等等),在这里也希望政府给予我们企业引进人才给予更多的奖励政策,如个税奖励政策。既减轻企业人才高薪引进的负担,又让高端人才得到更多实惠,他们才愿意来黄山;黄山企业因人才发展了,政府财力也提升了,最终实现企业、政府、人才三赢的局面。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企业界委员工作室领衔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

  黄山天之都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健

  一、制约产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

  1.动力不足,创新意识较为薄弱,理念影响创新的行为。部分企业家缺乏科技创新、二次升级创业的冲动,保守经营、小富即安。对科技创新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创新意识。

  2.环境不优,体制机制尚需完善,机制束缚创新的活力。企业缺乏人才、信息、资金的现象普遍存在。从科技服务体系看,现有的科技孵化器、科技信息中心等科技开发服务机构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产学研合作度不高,没有形成技术开发的“利益共同体”。

  3.信心不强,自主创新投入较少,成本阻碍创新的冲动。科技创新是个“烧钱”的过程,企业抓科技创新的资金和精力有限,企业家更愿意投身资金回报率高、回报周期短的行业。同时,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也影响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4.成果不多,创新人才严重缺乏,人才问题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矛盾。高技能人才稀缺,尤其是缺少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实用型人才。人才资源的缺乏,使得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产业竞争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较少。

  二、对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想法

  1.科技创新的基础在人才,通过引进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必须切实抓好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三个关键环节,着力构建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优化环境,不惜重金引人才。着力优化人才自主创新环境,以富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创新环境吸引各类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把领军人才、关键人才吸引到黄山来创业,把先进技术、专利成果招引到黄山来转化,通过多渠道引进优化人才结构。

  理念塑造,不遗余力育人才。发挥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培育基地作用,采取合作办学、订单培养等多种模式,培养更多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实用人才。加快人才资源库建设,努力形成开放竞争、规范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

  知行并进,不拘一格用人才。重点是把发展优势产业、实施重大项目、承担重点发展领域工作和科学技术前沿攻关等任务,作为磨炼创新人才的“熔炉”,做到既出创新成果,又出创新人才。同时又要有科技创新的“容错”机制,提高科创人员的信心和胆识,解决科创型人才的后顾之忧。

  2.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企业,通过正面引导,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科研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引导重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改善科技投入结构,协助企业组建专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企业技术中心的奖励力度,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推进合资合作,在更高层次上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现从引进技术、模仿加工向自主创新转变。加大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紧密结合区域发展重点和现实基础,走以应用开发为特色、以产业化为目的的科技发展道路,从而实现科研项目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深化产学研合作,释放创新能量。引导企业一边跑市场、一边跑科研院所,进一步释放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能量,加强科技成果和研发需求信息双向交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构建务实高效、开放灵活、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3.科技创新的阵地在园区,抓好“科技招商”,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份额

  园区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必须走在科技创新的前列。要利用园区的载体优势,加强科技招商,推进项目建设,强化板块互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让高新区、各类经济开发区成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

  科技创新与招商选资相结合。以“科技门槛”择商选资,真正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带动性强的项目引进来,走科技型发展之路,形成科技创新型企业集群。

  4.科技创新的责任在政府,坚持规划引领,提升科技创新的推进水平

  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引导责任,营造科技创新氛围。视科技创新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形成崇尚科技的良好风尚,切实培育社会创新土壤。

  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创业园的孵化功能,打造以“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为模式的一条龙产业孵化体系,为有项目、有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舞台。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要完善政策体系。需要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修改和完善,形成对建设科技创新型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针对性和突破意义的政策体系,加速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的积聚。二要加大奖励扶持力度。积极实施财政、税收等政策杠杆,切实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加速发展。三要加快融资平台建设。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重视建立科创风险投资基金,给科创活动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让创新创业者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总之,坚定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多措并举、精准施策,让更多创新主体汇聚大美黄山,为培育壮大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实施“科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黄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调研员 汤飚

  近年来,黄山高新区狠抓创新驱动,紧扣“科创+”主线,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开发区改革提升推进“六大提升工程”,聚焦工业实体,狠抓“六个一批”,为区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虽然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工业实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产业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纵观全省高新区发展现状,我们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

  黄山高新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主战场、战新产业主引擎,是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落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必须坚持产业思维、产业视角,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强化创新驱动、科技支撑,大力实施“科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努力打造成为长三角创意产业拓展首选地和新型工业化延伸区。为此,特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要立足未来发展,做好着眼未来、谋篇布局的文章。以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引导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引进和建设与主导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科研机构等创新载体。聚焦“传统产业强基础、新兴产业补短板、优势产业加长板、未来产业抢布局”,推行链长责任机制,开展“双招双引”,加大战新产业链上下游招商,打好“补链延链”的组合拳。继续培育“市级队”企业、高新战新企业、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型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设计中心,同时建立战新基金,围绕战新产业补短板延链强链,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围绕战新产业联动,打造规模性大、话语权强、科技水平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加快创新平台搭建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引领作用,发掘培育创业创新力量。全力支持企业参与“创响中国”“创客中国”和全省工业设计大赛、省“创青春”等青年创业大赛,选拔一批优秀创业创新项目,推介一批创业典型人物和案例,对大赛优胜企业给予政策倾斜支持,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聚焦主导产业关键技术、关键“卡脖子”环节,合力攻坚,力争有所突破。不断放大科技服务中介服务催化效应,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众创空间、孵化器、知识产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和培育,引进新型科技信息咨询机构,加强技术咨询服务,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意识,激发区域科技发展活力。在充分发挥“四送一服”平台作用、落实干部企业包保责任制度基础上,细化“点对点”工作措施,精准帮扶解决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需求中的存在的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对产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3.完善企业科创和人才建设体系。支持企业依托自身研发资源建设各类研发机构;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发挥主导作用,探索建立企业创新成果共享机制,鼓励企业通过委托研发、联合研发等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力度,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通过机器换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强现有企业家和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并深入开展专家招引、博士引进等工作,通过刚性引进和柔性招聘等方式,引进人才创办企业、开展项目合作、进行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依托黄山相关院校建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学科,创新人才激励、评价、流动、服务等机制,完善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4.加大要素资源保障和政策扶持。通过设立投资基金、搭建重大平台,补齐资本、技术等要素短板,重点培育支持龙头企业聚焦“科创+”,发挥带动和支撑产业集群发展作用,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加大在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和R&D投入强度,培育行业冠军、单项冠军。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市公司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实施财政资金事后奖补举措,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推高新战新产业发展

  □黄山学院生环学院实验中心主任,教授,民盟黄山学院支部主委 胡长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总量偏少、竞争力不强、高水平创新平台不多、创新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覆盖面窄;科研创新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企业技术性创新型人才相对匮乏。针对我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的实际问题,着眼于我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推高新战新产业发展,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市场化水平

  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要强化与企业的沟通合作,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市场化应用水平。引导和鼓励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直接参与产业园区建设,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二、着力解决科技创新活动的投融资问题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和杠杆效应,积极引导多元化的金融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绩效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信贷、风投、创投资金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三、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和保障机制

  研究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奖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好科技创新全过程全链条的风险管控,建立科研活动尽职免责负面清单,建设风险投资及科研成果保险机制,培养一批高水平风险投资及风险管控人才,确保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顺利实施。

  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产城融合发展

  要不断提高我市传统产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全面推进我市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进程。一是以智能制造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二是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三是以生态建构为重点,推动科技园区数字化转型。在城市扩张与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要提前做好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积极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园区产业化、园区城镇化和产城共生化。

  五、不断强化区域合作

  全面融杭接沪、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重大项目联合攻关、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产学研活动等方面深入对接合作。推广“研发孵化在上海、生产基地在黄山,人才引进在湾谷”的反向飞地“黄山经验”,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落地、转化。参与实施国家、省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重点面向一市三省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解决一批企业技术需求。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

  六、持续培育聚集创新创业人才

  面向创新人才资源丰富地区,围绕我市高新战新产业重点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面向前沿领域,引进科技攻关带头人和紧缺人才。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实行精准对接、精准引进。探索“飞地人才”,利用“科研飞地”和“反科研飞地”等模式吸引一批“候鸟式”人才,提高“用才”效率。与中国科大、合工大、浙大等名校合作,举办科技型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班,提升科创企业创新管理能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要闻
聚焦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商建言
黄山日报专版03聚焦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商建言 2021-11-18 2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