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晓洁 叶有辉
在黄山区东北部与宣城市泾县交界的群山之中,坐落着一个名为樵山的村落,这里平均海拔500多米,与外界维系曾只有一条崎岖险峻的山道,是典型的高寒偏远山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樵山村是泾旌太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更是中共皖南山地中心县委和中共皖南地委机关常驻地,曾在这里发生的樵山保卫战为皖南游击战争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这里也曾是省级贫困村。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9户176人,贫困发生率14.07%。
近年来,樵山村全力改善交通状况、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创新旅游资源开发,不断焕新或改变着这些固有标签。2017年实现脱贫,2020年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202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4.12万元……在务实笃行的奋进之路上,樵山村一步一步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曙光”。
一条幸福路
十几年前,樵山村与外界联系只靠一条崎岖险峻的山道,外面的客商进不来,村里的农产品出不去,这只“拦路虎”让樵山越来越闭塞落后,2014年,这里被列为省级贫困村。
突破发展限制,刻不容缓。
区、乡、村三级合力,2018年争取项目资金160余万元,对樵山公路实施全线安保工程,提高公路安全等级,2019年又争取到投资1000万元的公路扩面延伸工程项目,完成进村道路拓宽并浇筑沥青,此后陆续修建桥梁9座、涵洞30余处,配套修建香榧林区道路2.5公里,增设错车道17处,属于樵山村的“幸福路”开始铺就。
路通了,农产品的销路也打开了,茶叶、香榧、檀皮等樵山村特产成了市场“抢手货”,有力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看到“曙光”的原樵山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洪璟元决定将这条“幸福路”延伸至更广的范围。就职三年来,他争取资金44万元,完成5个村民组新建自来水项目,铺设管网6000余米;争取扶贫专项资金45万元,修建生产性道路3650米,完成8个村民组电网改造……省第八批乡村振兴工作队驻村后,接过“接力棒”。2021年以来,村里实施移民项目余项茶园道路硬化1.3公里,安装路灯30盏,全村改厕209户,完成13个村民组、13个自然村饮用水改造修复,解决了300多户1000余人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
乡村振兴,樵山村的底气足了。
一片产业林
山高岭峻,终年云雾缭绕、温湿凉爽的气候环境让樵山村成为全国第二大天然香榧林所在地。
然而,野生香榧树所产的香榧产量低、口感硬,市场并不认可。2002年,樵山村从浙江诸暨引进“细榧”,改良品种,由此樵山香榧无论品质还是产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为保证品质,2015年樵山村又成立了曙樵香榧合作社,统一发放香榧苗,统一培训、管理、销售,并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品牌。2018年,村里流转248亩茶园及旱地建立起了香榧基地,目前这些香榧均已挂果。“这片香榧林年收益预计能有20万元左右。”樵山村党总支书记汪卫国说。
近两年,樵山村香榧年产量平均达到10万公斤,产值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优质香榧让村民的“钱袋子”日益充实。连续三届“黄山区香榧文化旅游节”也在为这个小山村聚集更多人气。据悉,第三届文化旅游节当天,樵山村销售香榧1000余公斤,收益20余万元。
樵山香榧名气渐响,但其收益周期较长,因此村里想出了“长短结合”发展产业的办法:种植高山辣椒。通过外出学习,村里决定在香榧基地套种高山辣椒,提高效益。在去年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今年村里扩大了辣椒种植面积达50余亩。
秋日阳光下的香榧基地内,一片片火红的辣椒分外惹眼,仿佛在昭示着一个丰收年。临近中午,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查刚强将刚采收完的辣椒装袋运回家中,准备打包。“樵山辣椒现在供不应求,刚才又有外地客人预订了40斤!”查刚强说。
汪卫国告诉记者,适宜的海拔和气候造就了樵山辣椒色彩艳丽、皮薄肉厚、味美多汁的特点,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预计今年总产量5000公斤,计划4成做酱,6成卖鲜椒,村委会已牵头与当地超市、饭店达成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销售模式。他满怀信心地说,“下一步,我们要设计包装、精准定位,把樵山辣椒的系列产品做得更完善。”
作为太平猴魁主产区之一,樵山村茶产业发展无需多说。近年来,该村通过实行低产茶园改造、推行茶园绿色防控等举措,茶叶品质不断攀升,村民茶叶经营收入稳步增加。2022年,村民余孝宽户茶叶增收1.5万元,项昌林户增收3万余元……
特色产业全面开花,乡村振兴的“曙光”正在樵山村的山间跳跃……
一张旅游牌
发展红色旅游,樵山村有资本。
靠着茂密的树林、高耸的山峰构成的天然屏障,1942年,樵山村建立了游击武装,并逐渐成为皖南游击战争中心。同年12月,著名的“83天保卫战”在这里发生,泾县县委游击队和樵山民兵击退国军2000余人5次进攻。1947年8月,中共皖南地委机关报——《黄山报》在樵山创刊……
为传承红色基因,樵山村收集整理本土红色历史物件和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以文字、音频等形式记录归档;积极打造樵山红色文化公园,修缮皖南地委、《黄山报》旧址,复原仙铜红色古道及樵山保卫战遗迹等,串联优质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风景道;建立“红色微书房”,将民风民俗、家风家训、清廉文化等融入乡村的街、室、廊、院……“下一步,樵山村将以《黄山报》旧址、皖南地委旧址为根据地,辐射打造更多红色文化节点,整合资源、多点成面,形成全域红色旅游协调发展大格局。”汪卫国说。
乡村休闲游,则在樵山村的另一处蓬勃兴起。
碧波间,一艘艘游船上,三三两两的游客拿着手机拍水、拍小岛、拍偶尔跳出水面的鱼。他们的目的地,是坐落在太平湖畔的樵山村曙光半岛。
曙光半岛静谧悠然地深藏于山水间,凭借着自然风光的优势,近几年垂钓游、自驾游蓬勃发展。据介绍,曙光半岛有46户村民,目前有近20户在从事旅游接待。月牙农庄负责人翟少文告诉记者,去年旺季,他家民宿的营业额近10万元。乡村游的蓬勃势头让村民谭银枝坚定了发展信心,去年8月,她投资200余万元修建了民宿曙光月亮岛。“今年8月正式营业,中秋节全部客满,国庆假期的住房也被预订了一大半。”谭银枝说。
走在曙光半岛可以发现,正在动工修建民宿的村民不在少数。这个美丽的小渔村,正在“叮叮哐哐”的改造升级中,孕育着旅游发展新的希望。
十年前,樵山村人多谈困难,而今,樵山村人爱说发展。乡村振兴的曙光,正悄然洒入这个偏远的村落,照耀着樵山日新月异的现在与未来。
记者手记:
樵山是一座英雄山,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著名的樵山保卫战发生在这里,苏浙皖根据地唯一一份党报《黄山报》在这里创刊发行。群峰壁立的山林里渗透着革命先烈殷红的鲜血,回荡着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流传着老区儿女支援革命的故事。血与火的斗争洗礼,铸就了樵山人民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
昔日,樵山村因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十分落后。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樵山人民利用村里的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自强自立、不懈奋斗,从香榧到辣椒,从茶叶到旅游,点点滴滴,汇聚成老区发展、乡村振兴的力量,村民收入逐年提高,穷山沟变身乡村生态与旅游完美结合的胜地。
群山之间、曙光岛上,一幢幢白色的村居掩映在丛林里,与青山绿水交相呼应,彰显生机和活力。这片红色土地上正在实现的绿色崛起,让人感受到老区广阔的发展前景,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亦验证了一个伟大的命题——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祁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