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迎盛会,高朋满座话发展。12月15日,风景名胜区设立40周年纪念大会暨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黄山召开。
1982年11月8日,国务院审定公布了首批44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7年起改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开启了保护和管理风景名胜资源、发展风景名胜区事业、促进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新纪元。
40年来,关于风景名胜区的法规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风景名胜区作为中国“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主体,在遗产价值研究、资源监测、定期评估能力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并与其他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
中国的风景名胜区从设立最初即承托了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区域治理任务,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不少彰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型范例。截至2017年,全国已建立风景名胜区1051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面积约10.66万平方公里,省级风景名胜区807处,面积约10.74万平方公里,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23%,已经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并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风景名胜区行业。
过去40年,风景名胜区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站在新起点上,风景名胜区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又该怎么走?与会的领导、专家、同行、伙伴们,或亲临现场面对面交流,或是在线上与主会场“云联动”,共同为风景名胜区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引擎、注入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张鸿文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风景名胜区作为具有独特作用的保护地,责无旁贷,应当承担更重要的使命。
“黄山是独特的风土代表、强劲的人流磁铁、多彩的活动平台,实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超越大众观光旅游景区思维,让人在大黄山常来常住,多方享受黄山标准化的农副产品、体验黄山文化和徽州文化,这才是黄山的绿色发展模式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对标方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以黄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的设计和实践,展示了资源品牌价值转化的技术路线和先进经验,探讨了风景区机制创新、经营提档的新可能。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主任张琰认为,在“两个可持续”发展领域热点的交接处,经验丰富的风景名胜区不仅能继续深化生态保护的功能,也能打开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新格局。
“唯有创意才能把握时代,唯有创新方能引领未来。”在经验分享环节,黄山风景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徐立秋分享了黄山风景区在“智慧科技助力风景区可持续发展”上的探索与展望。“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游客交互、服务一线、实用实效、数据共享’的原则,持续发挥智慧科技作用,加快构建‘一核、一库、三平台’的数智化格局,助推黄山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
·胡利龙 朱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