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4: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化改革激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来,黟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闯出了一条希望、艰辛与探索的改革发展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黟县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开展土地确权颁证,落实“三权分置”,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稳中求进 农村改革步履坚实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村改革烙下了清晰的时代脉络和历史轨迹——

  从实施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到建立完善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从推进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从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的一切要素有了质的改变。

  该县坚持先行先试,2016年在全省率先开展田川土地股份合作试点、星光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土地股份合作试点按照“主体多样化、要素股份化、经营产业化、运作市场化”基本思路,着力构建“多主体多要素合作,自主经营”发展模式。

  在碧阳镇田川区域组织120多户农民及村民组以420多亩土地入股,有农公司以20万元资金及1份管理入股,村集体以5万元村集体发展资金及5份管理入股,另加扶贫资金5万元入股, 成立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田川分社,实行保底收益+分红,共同建设田川优质粮油基地,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被列为全省“三变”改革试点。

  2017年1月合作社召开分红大会,每股分红610元,分红总额达27.7万元,村组集体分红1.4万元,实现了“农民、村集体、企业”三增收,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星光试点工作先后完成了身份界定、股份量化、股权设置、清产核资等工作,成立了黟县首家村集体资产股份制公司--星光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2017年,在田川、星光试点工作基础上,加强对全县“三变”工作的复制推广及培训指导,制定《黟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黟县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补助办法》,先后有9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在生产运行中,8个村相继启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2018年该县列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县推进试点县和全省农村三变改革整县推进试点县,全面拉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帷幕。

  该县进一步变革创新,把“三变”改革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如黟县有农有机专业合作社吸纳 13个贫困村、82户贫困户入股,实行保底+分红,帮助贫困户和贫困村长效受益。

  步稳蹄疾 传统农业向现代迈进

  黟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扩大绿色、生态农业种植规模,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主体、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补充、产业联合体合作共享发展的多元化现代农业经营新格局。

  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粮食总产量达到2.5万吨;蔬菜大棚从零开始,已发展4个标准蔬菜基地示范种植特色蔬菜1780亩,带动80余户贫困户增收;在省级中心村大力发展黑茶、黑果(香榧)、黑粮、黑鸡和黑猪等“五黑”特色养殖等生态农业,打造“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6个(其中省级2个),推广“田川模式”,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6个、面积5000余亩。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全县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3家,实现规模以上加工产值5.25亿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67家, 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7家 ;发展家庭农场172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15家。有农优质粮油联合体、清野茶业联合体、金禾粮油联合体被评为全省示范联合体,有农公司徐海波作为全国唯一的农民代表参加李克强总理主持的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

  农业保险服务农业农村能力提升,在全省率先开展油菜商业险试点,开发水稻种植暴雨巨灾指数保险。率先开发“大棚蔬菜、蚕桑养殖、茶叶、鸡和生猪”五大特色险种,相继开展黄山黑鸡、大棚蔬菜等自选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将打造“农业保险黟县样板”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整合扶贫专项资金为60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835.6亩水稻全额投保水稻基本险和暴雨指数险。

  与时俱进 农村发展日新月异

  黟县历史悠久,改革激发了土地活力,农民生活越来越好,除了土地,在古老的黟县,一幢幢古民居也成为了乡村变化的一个新亮点。

  无论是小桥流水、长街曲巷,还是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在光与影的交汇中,一处处粉墙黛瓦定格在游客的镜头里。它们不仅是镜头里的美景,也是徽州历史积淀的见证,更是徽州薪火相传的文化根脉。黟县境内完整地保存了1684处不可移动文物和众多古村落,现存古民居1590幢,在改革中寻求新的突破,探索出一个又一个古民居保护利用的新机制。

  过去,西递是出了名的穷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粮食只够吃半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叩开了西递旅游的大门,贫穷的西递村民开始摸索着利用“祖宗遗产”办起了旅游,没想到当年的旅游门票收入,超过了农副业的总产值。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村民发自内心想保护好祖宗留下的古民居。

  世界文化遗产这枚金字招牌,是对当地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也坚定了村民保护的信心和决心。古民居是用粉墙黛瓦写就的诗意文章,更是徽州人民难以割舍的乡愁记忆。一直以来,村民自发保护的热情极高,为延续历史文脉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6年,黟县成立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县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古村落及其它文物资源的监测、保护和管理工作。这一专门的保护机构在全国尚属首例。多年来,黟县对股民局保护摸索了自己的保护模式。

  “委托管理”模式,在产权为国有的前提下,使用人提出利用方案,并经县文物部门审核审批,进行报备,由镇村与使用人签订相关协议,用于文化创意、展示交流等。龙江村叶氏祠堂经过改造后成为了黄山古典家俱博物馆,不仅得到了保护还成为了当地一个景点。

  “业态打造”模式,利用古民居的文化内涵,打造一批丰富多彩的业态亮点。以认购方式打造的南屏“晴园”、龙江“驿境”、屏山“御前侍卫”、西递“徽娘”等一批精品民宿客栈、文化酒店;以认租方式打造的塔川“偶得壹处”“塔川书院”等一批乡野村居类业态新亮点,深受中高端客户的欢迎。

  新时代,再出发。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已经吹响,黟县各级正在以饱满的热情,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向着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的方向全速前行,满怀信心地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答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要闻·理论
   第04版:专版
   第T01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第T02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第T03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第T04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第T05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第T06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第T07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第T08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深化改革激活力
黄山日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T04深化改革激活力 2018-12-18 2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