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歙县:山高沟深处 蹚出小康路

  看着仓库里整齐堆放的17吨干箬叶,程如进打开手机计算器细细算起账:每斤干叶由两斤鲜叶制成,减去前期收购及请人帮忙的各项成本,平均下来有2元的利润,今年光箬叶这块的纯收入将近7万元。“加上笋干加工和石蛙养殖,现在的日子可是稳稳的。”程如进说。

  程如进是歙县狮石乡狮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年前,他和妻子一同外出打工谋生。然而不幸,两人双双得病。自己甲亢,妻子淋巴结核,都必须马上做手术。花去不小的治疗费后,夫妻两人又不得不回到深山村里。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自古以来,歙县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土地贫瘠,以至于产生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无奈和落魄。然而,如今的歙县,穷山恶水变青山绿水,道路庄园成美丽家园,“山里人”不舍故土,于山高沟深处蹚出新路,过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生活。

  □胡利龙

  丰硕成果

  2014年以来

  歙县累计完成贫困人口脱贫

  16442户 41591人

  年均减少贫困人口

  6900人以上

  贫困发生率

  年均下降1.6个百分点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全部实现脱贫

  4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2019年45个贫困村

  集体经济收入677.8万元

  村均突破15万元

  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

  6年间翻了两番多

  2019年底 12537元

  2013年底 2530元

  全县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水电、村村通宽带、村村有卫生室等便民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及村容村貌大大改善。

  通过抓农村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一抓双促”工程的大力实施,积极探索推进“乡贤+”治理模式,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本版文字由胡利龙提供

  本版图片由吴建平提供

  一

  把母亲搀扶到门前椅子上后,吴成立放心地离开,去到田埂上打些猪食的草。“现在在家里,既有活干,也能照顾到母亲,我也就安心了。”吴成立说。

  多年来,吴成立和许多农村青年一样在城市里过着打工的日子。母亲独自一人在家,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大不如前。吴成立想,该陪伴在母亲身边才好。可是家中田地少,种地也挣不了几个钱,想摆脱贫困现状,出路在哪儿?

  吴成立的老家——歙县深渡镇昌中村是典型的皖南深山村。过去,受山区地形限制,这里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出行不便,农耕作物产出效益低。“相比起来,还是外出打工挣几个钱实在。”吴成立说。

  落后条件下,贫困群众总是为生计愁、为生活忧,脱贫步履维艰。1986年,歙县被列为安徽省17个贫困县之一,当时全县有13.83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30%。2014年,国家全面启动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歙县共精准识别贫困村45个、贫困人口4.16万人,贫困发生率仍有9.6%。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群众的发展愿望和发展能力,歙县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近年来,该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58亿元,整合涉农资金62.6亿元,扶持全县有扶贫开发任务的176个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水电、宽带等基础设施,有劳动能力贫困群众纷纷发展起到户产业。

  “购苗有种养补助资金支持,养殖过程中村里会组织专业技术培训指导,对外联系方便了,产品销路不用愁,况且村里及专业合作社也会帮我们一起卖。”想到这些,吴成立觉得如今留在村里跟以往不一样,有奔头。今年,他养了5头猪、130多只鸡和鸭,并对撂荒多年的茶园实施了改造,茶叶收益较之前种茶时翻了几番。

  琪乐制茶公司、船行湾生态园、光伏发电、食用菌种植基地、冷水鱼养殖基地……昌中村也以扶贫资金入股的方式发展起一个个村级产业项目。群众在忙完自家农活之余,还像城里人一样去这些公司或基地上班。“每天负责给冷水鱼基地控水、喂鱼食,一年下来在基地也能拿到10000多元的工资。”说起现在的生活,脱贫户吴鸣辉打俏地说:“忙并快乐着!”

  二

  金秋十月,歙县大地稻香鱼肥,柿红橘黄。山坡上,田地中,池塘边,车间里,总能见到一个个丰收忙碌的身影。

  在杞梓里镇五春村,吕庆水请来隔壁乡亲们帮忙把采摘下来的山核桃脱壳、去皮、烘干,制作成一袋袋鲜美的山核桃肉。“得赶紧加工打包好,过两天老板就来运走。”老吕说。

  可就在几年前,老吕发展山核桃的热情并不高。五春村山核桃林大都在海拔700多米的高山上,过去上山只有羊场小道,群众不得不靠肩挑背驮的方式将成熟的山核桃一担一担搬下来。在扶贫资金支持下,2018年,一条长5.23公里、宽3米从山脚通往山核桃林的盘山公路顺利贯通,五春村彻底破除发展的交通瓶颈。这两年,老吕不断扩大山核桃种植规模,面积从6亩扩大到16亩,收入也从最初的几千元增长到3万多元。看着老吕收获成功,其他群众也跟着扩大山核桃种植规模,走上稳定的脱贫致富道路。

  在深山区,一片林,一块地,一湾水,一池塘,一个有别于山外的自然风光,就是无数山区百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本。过去,相较于城市的造富能力,这些资源价值未能充分彰显,农村发展没有吸引力,百姓生活日渐萧条。

  如今,歙县的情况有所不同。

  狮石乡狮石村地处歙县最偏远的西南山区,距县城78公里,平均海拔800多米。虽山高路远,但这里并不缺人气。成群结队的游客或自驾或乘着旅游巴士,来这里览原生态风貌,聆听红色故事,住温泉客栈,品高山土特产,走时还不忘买点儿山货。“以前是群众找我们村干部帮忙卖,现在是我们帮游人到群众家搜罗,得到的却常常是已经卖完了的答复。”狮石村主任谢神忠说。

  改变源自精准施策。2017年,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曹健到村后带领队员和村干部深入调查研究,确立“紧紧围绕红色乡村生态旅游主题,因地制宜发展高山生态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让狮石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思路举措。围绕这一思路,全村上下迅速行动起来,改造提升道路通信基础设施,挖掘整理红色历史,落实特色种养产业扶持政策……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程如进怎么也没想到,大病回乡之后,不仅摆脱了因病致贫的困境,还利用山里良好的生态发展起笋干和箬叶加工、石蛙养殖等产业,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三

  过去,歙县贫困村山高沟深路远,让人望而却步;如今,随着路通了,网连了,水畅了,乡村变得美丽了,越来越多的人扎根山里,播撒下一个个创新创业的种子。

  “把家乡建设好是我现在最大的期盼。”2018年,在外创业成功的吕佛才回到小川乡古稔村挑起村书记、主任重担,带领村民建起泉水鱼养殖、山核桃、百香果、油茶、红豆杉、石马观光旅游六大产业基地,新建村集体高山有机茶加工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如今,古稔这个两山夹一坞的深山沟正展现出蓄势振兴的新活力。

  通过产业脱贫“四带一自”模式,歙县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土专家”“田秀才”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全县目前培育发展各类农业经营主体800余家,直接带动6000余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增收。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2018年,上海客商洪京看准狮石村天然温泉资源的投资前景,背着现金来到村里,与村集体签下协议,开发温泉客栈旅游新业态。客栈在该村废弃茶厂基础上改造。洪京承诺,第一年给村集体租赁收入7万元,以后每年以5%的幅度递增。

  因地制宜念好山水经,歙县不断做大做强山区特色种养业,打响“品味歙县·自在乡村”的农旅融合品牌,越来越多的山区群众从就地就近就业、农特产品售卖、乡村旅游接待和集体收益分红中鼓起了腰包。

  当鸡鸣破晓,许村镇箬岭古道上万友农家乐老板叶万有就开始忙碌起来。他把自家腌制的火腿、猪耳朵、猪蹄等取出来用水泡上,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客人。站在晨雾笼罩的古道边,望着通向远处的青石板路,叶万有感慨道:过去杂草丛生、没有几个人走的古道,现在已经成为我脱贫致富的“黄金道”啦。

  记者

  手记

  为乡村振兴留下宝贵财富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歙县始终以“重中之重”的定位,培养了一大批“专家型”“泥腿型”“实干型”“工匠型”“示范型”扶贫人才,既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更为乡村振兴留下了宝贵财富。

  首先,建强村党支部战斗堡垒,留下一笔“政治财富”。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的要求。建强村党支部是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歙县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积极推动干部、人才等资源向农村一线倾斜,通过第一书记“传帮带”,村党支部战斗堡垒得到加强,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继续引领乡村振兴沿着正确的方向阔步前进。

  其次,大力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留下一笔“物质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歙县积极盘活乡村资产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等绿色可持续的产业项目,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切实为乡村振兴筑牢产业基础。

  再次,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留下一笔“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歙县既扶贫又扶志扶智,既治穷又治乱治散,有效完善了农村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机制,同时,积极探索推进“乡贤+”治理模式,充分调动各类优秀人才参与农村治理和建设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氛围。

  脱贫攻坚

  心声墙

  为搬迁群众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有党的政策和社会有心人士的支持和鼓励,我要再接再厉,新增扶贫岗位,创造更多产值,让更多的贫困群众获得稳定的务工收入,为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易地扶贫搬迁户、黄山恒佳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 吴丽瑶

  搬迁户吴丽瑶,自幼患小儿麻痹症,但她身残志不残,发挥曾做过缝纫的一技之长,积极联系有实力守信用的服装加工企业,利用小额扶贫信贷,合作成立了黄山恒佳服饰有限公司,租赁扶贫后扶就业车间,从事服装研发、加工和经营。在各级各方面大力支持下,恒佳服饰公司于2019年3月投入生产,累计提供就业岗位60个,吸纳贫困人口16人,每人平均月收入达4000元以上,企业目前运行良好。

  脱贫攻坚一线经历激励我前行

  1250多个日夜,与箬岭村干群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汗水与泪水交融,辛苦和心累交织,困难和问题困扰、责任和使命同在,这些时刻都在考验我,激励我前行。

  ——箬岭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 章隆念

  2017年4月27日,章隆念从市文化和旅游局选派到歙县许村镇箬岭村挂职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箬岭村位于许村镇以北的黄山箬岭关,生态优良,文化底蕴深厚,以箬岭古道为最,沿途历史遗存众多。“刚来的时候,发现这里交通可进入性差,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落后,产业基础非常薄弱。”章隆念到村后,带领扶贫工作队和当地干部编制完成《箬岭村乡村旅游扶贫三年规划》,新建或完善旅游厕所、接待中心、标识标牌、停车场、旅游公路等设施,大大改善旅游环境和村容村貌。通过开发箬岭村乡村旅游,实施旅游扶贫,实现箬岭村93户24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2.5万元。

  带动更多百姓增收致富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打通产销链条,把基地做大做强,把产业效益越做越好,带动更多百姓增收致富,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霞坑镇里方村菊花种植能手 吴万春

  吴万春于2017年回乡成立万春家庭农场,一方面通过租赁农民闲置土地直接带动29户贫困户实现稳定的租金收入,另一方面常年吸纳周边56名闲置劳动力就近就业,其中贫困户就有32人,年均务工收入6000元以上。另外农场从育种选苗、田间管理、菊花烘焙等方面为自种菊花的贫困户无偿提供技术支持,带动18户自主种植菊花的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特刊
   第05版:专版
   第06版:健康·社区
   第07版:文化艺术
   第08版:公益广告
歙县:山高沟深处 蹚出小康路
黄山日报专版05歙县:山高沟深处 蹚出小康路 2020-10-28 2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