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人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歙县美丽乡村建设描摹
~~~——歙县美丽乡村建设描摹
~~~——歙县美丽乡村建设描摹
~~~——歙县美丽乡村建设描摹
~~~——歙县美丽乡村建设描摹
2018年02月12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画田野 筑梦家园
——歙县美丽乡村建设描摹
  □ 王翠竹

  隆冬时节,以“土楼群”闻名遐迩的歙县阳产村在大雪的装点下,犹如一个冰雪琉璃般的童话世界,皑皑白雪覆盖的幢幢土楼,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山腰中。这几天,阳产村“冰雪古村 琉璃世界”的照片在朋友圈很是火了一圈。

  曾经偏远的旧村落,如今迎来华丽的转身,旅游经济风生水起。去年国庆中秋双节8天长假,该村接待游客近8000人次,日均接待近1000人次,同比增长了近33%。风景不止这边独好。近年来,歙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美丽乡村已经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

  1

  高标准、高水平的规划指引方向

  美丽乡村建设伊始,歙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按照全县“一盘棋”思想,实行先规划、后建设,用美丽蓝图引领统一行动。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要求,歙县立足村庄区位、人口、产业、生态、历史、文化等不同条件,注重发挥“根植于优美的自然风光、沉淀千年的历史文化、优质绝佳的生态环境”等地域特色,按照“古村落+旅游”“产业+旅游”“综合提升”三种类型进行综合改造,逐步建立村庄布点科学、建设规范有序、产业发展合理的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

  规划编制彰显特色风情。在歙县中部、西部、沿新安江、215省道,培育建设一批中心村,突出“旅游+产业”“旅游+古村落”;在歙县东部、徽杭高速沿线,培育建设一批中心村,突出山核桃等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在歙县北部、沿合福高铁、城许公路,培育建设一批中心村,突出改造提升、产业升级、乡村旅游;歙县南部,沿王街、王小线,培育建设一批中心村,发展柑橘、茶叶、笋干等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截至2017年底,已完成制定《歙县村庄布点规划(2012-2020年)》《歙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计划到2020年,全县保留165个中心村、449个自然村;28个乡镇均制定《乡镇总体规划》。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歙县注重发挥合力,层层督导,建立县乡联动“四位一体”督查推动机制,明确每个乡镇、中心村至少确定1名县领导联系,并不定期到点督查指导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开展“集中督查月”“互学互查周”“百日集中大会战”等活动,集中排查、通报问题,督促乡镇、村落实问题整改、挂号销号制度,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有序推进。同时,强化资金整合,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2013—2017年期间,全县累计投入7.98亿元,组织实施项目1987个,其中:专项资金17695万元,实施项目788个;整合涉农资金29620万元,实施项目513个;争取世行投入8713万元,实施项目165个;吸引社会资本、农民主体投入23793万元,实施项目521个。

  政策引领定基调、规划先行明方向、齐抓共管聚合力,歙县一个个村庄各美其美,一幅幅乡村美景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成了每一位归家游子、行走游人眼中的大景区、大花园。

  2

  从脏乱差到整洁美,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上丰乡蕃村,听说要整治厕所,老百姓既盼望又抵触。盼望的是,300余处臭气熏天的露天粪缸都在村子里,实在难闻,村民自己都要捂着鼻子走,更不要说外来游客能留下了;抵触的是,“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整了粪缸,用肥怎么办?乡、村两委在走访中了解到村民的顾虑,想群众所想,在村庄附近茶园地中建起“农家肥集中储放点”,方便群众生产需要。露天粪缸难题迎刃而解,三格化粪池、猪栏改造也顺利推进,得到了村民的点赞。

  与青山绿水同呼吸,村民们对身边的生态环境格外珍爱。自2010年开始,歙县农村清洁工程实施,用5年的时间,按照“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在所有乡镇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做到生活垃圾统一收集、清运、处理。几年来,整合资金1408.84万元,累计拆除旱厕1536所,清除露天粪缸粪坑7112个,新建改建农村公厕112所,完成农户卫生改厕7059户,显著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风起于青萍之末。村庄整治工程大力推进,重点村镇环境风貌整治热潮掀起……全方位整治农村环境,绿化、美化、净化村庄,彰显徽文化,建设一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标准、特色浓郁的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狮石乡是歙县最偏远的西南山区,距县城75公里,西与休宁县的白际乡交界,东南与浙江省淳安县毗连,是歙、休、淳三县的交界地。去年,该乡投入资金200余万元,规划实施室外体育健身广场、法治文化公园、菜坞溪护岸工程、户户通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恢复“房屋花草环绕、黑瓦白墙徽味、小溪溪水长流”的原态景观。“现在有了体育健身广场,没事都可以来锻炼锻炼。”提起如今的变化,该村村民程新花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以前,村里的线路很乱,抬起头来,到处都是“蜘蛛网”“马蜂窝”;通过一个多月集中整治,现在空中线路全部整整齐齐!清除了各类废弃线3000多公斤后的溪头镇蓝田村,天空明亮了许多。

  电力、文广、安广、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联动,电力线、电视线、通信线“三线”整治的做法,不仅得到了农民的拥护,还为其他市县提供了有益借鉴。

  近年来,歙县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进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目前已实施安全饮水工程76处、电改工程62个村,完成危房整治改造3200多户,农村基本生活生产设施有效改善;新建改建村民服务中心52个、文体健身场所48处、停车场158处、提升村级文化室72处、卫生室56处,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加快农村商业网点建设,拓展商贸流通便民服务范围,畅通农民销售消费渠道,农村配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3

  “一方有活力的产业,才能创造一个有活力的乡村”

  歙县拥有中国传统村落、省级传统村落、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国家、省级生态乡镇,如何才能让资源禀赋优势顺利转化为真金白银?

  歙县给出的答案是建设美丽乡村,从建设美丽向“经营”美丽转变,让优越的自然、人文、特色产业资源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美丽环境迈向美丽经济。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新安江畔,“三口柑橘”远近闻名,但仅靠传统贩卖,收入有限,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这个乡围绕“柑橘观光采摘游”,不仅节约了柑橘采摘期的物力人力,还能以市场价卖出,同时又带动了本地农家乐的发展,一举多得。

  在卖花渔村,随意走进一座院落,一盆盆排列整齐的游龙梅傲然伫立,辛勤的蜜蜂上下翻飞,青翠欲滴的罗汉松造型奇异……“只卖花、不卖鱼”的卖花渔村,如今已是一个集花卉盆景种植、良种繁育、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特色村,2016年盆景销售1000余万元。去年,这个山旮旯小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

  特色农业产业让黄山大地充满生机,也让昔日的荒凉地成了今天的投资热土。从“输血”到“造血”,特色农业产业切实增强了贫困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农民收入。一些普普通通的山村也因此声名鹊起。

  坡山似乎一夜红了摄影圈。大山深处的一个普通小山村,山野云海、半山民居、采菊南山等山水与人文美景交融,吸引越来越多的摄影人慕名而来。小小山村,现有农家乐18家,100多位村民从事旅游服务业,今年前三季度接待游客逾5万人次。

  摄影爱好者的镜头,游人的目光,总是偏爱粉墙黛瓦的徽州老房子,因为她们承载着美丽乡愁,是人们记忆中的“家”。

  徽城镇南屏村,新安江水绕村而过。2016年春末的一日清晨,平静的江面上薄雾笼罩,渔民划着轻舟撒网打渔……诗画般的场景打动了黑龙江客商蒋萍,虽然远隔千里,他仍决定投资此地,修旧如旧恢复十几栋古民居。

  困扰于资金修复的老房子找到了“焕发青春”的新路子,村民的观念也随之一新,各村落老房子破败气一扫而光,得到了更多关注和精心呵护,有的成为了民宿,有的成了酒吧,有的成了农民活动中心,有的成了村史馆。老房子顿时人气兴旺。

  小桥流水人家,载着田园牧歌的袅袅乡音,让人们格外憧憬。众多数百年历史的村落,让徽州农村更有文化韵味,也让徽州乡村旅游内涵与众不同。

  旅游开发让村民们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一批以旅游接待为主的山村勇立潮头,率先走上致富路。而乡村旅游的兴起,又带动了农副产品的身价倍增。

  “白露到,竹竿摇,满地金,扁担挑”。山核桃以它独有的香气和口感深受市场喜爱。这几年,歙县山核桃种植遍布金川、三阳、杞梓里等地,种植面积近13万亩,山核桃产业已成为歙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去年全县干籽总产量达300万公斤,产值超2亿元。

  山芋如今可是长陔乡的“金疙瘩”。经炭火烘制的山芋干香甜软糯,颇有嚼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和乡村电商的发展,山芋干的销售插上了“网络的翅膀”,曾经不起眼的山芋干声名远扬。红薯干产量有望达到100余吨,产值突破200万元。

  目前,歙县因地制宜,突出棠樾、雄村、许村、昌溪等古村落,重点抓好历史遗存、自然风貌保护和徽文化传承,走“旅游+古村落”路子;塔坑、漳潭、忠堡、宋村、卖花渔村、蕃村等村,发展柑桔、枇杷、茶叶、葡萄、盆景、花果等产业,走“旅游+产业”路子;坡山、大坑源、蜈蚣岭等32个“市百佳摄影点”,走“旅游+摄影”路子。

  4.

  文化为要,惠及一方百姓

  农村之所以为农村,不仅因其与城市相比,具有独特的居住形态,更在于其具有特色鲜明的农村文化。

  歙县充分挖掘各村在礼仪道德、生态人居、劝学劝农、名人名流、民风民俗、手技手艺、特产特品等方面的特色,全面盘点和记录村域基本概况、文化基因和历史元素,让村村有故事、村村有“乡愁记忆”。

  利用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闲置校舍等建立文化礼堂,梳理村史,陈列旧时农用物件,开展各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进一步丰富乡民的生活。同时,开展各类文艺展演活动,乡村公共文化生活在这里重建、在这里复苏,新时代的“乡村精神家园”让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在乡贤文化的挖掘中,深渡镇定潭村整理出了一批古今乡贤,设立善行义举榜;收集一批祖训家训,展示治家治村之道;完善村民公约,加强村民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并让村民充分参与乡贤文化建设。“这里原来是村里的祠堂,现在开辟为乡贤馆,通过陈列图片、文字等形式,将抽象的道理、生硬的说教转化为群众身边喜闻乐见的生动事例,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着身边的群众。”60多岁的村负责人张亦华介绍。今年79岁的村民张美辉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爱学习、爱琢磨的他打小就对定潭的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他说,乡贤馆为村民打开了了解乡情的一扇窗,促进了乡风文明,传递了正能量。

  美丽乡村建设,也在悄然改变着乡村的精神面貌,影响着村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在蓝田,一条小巷路口的旧地界引入注目。原来,这条巷子原先是只有1米宽的无名小巷,在村中道路进行硬化过程中,街边的江建新、叶逸文、汪顺仙三户深感自家也应为村里做点事,主动向村里提出将自家的围墙缩进一米,方便大家通行。村里人感念他们的善举,将此巷命名为“蓝田米街”。

  美丽乡村要让农民欣赏其美,更要让农民美居其中。在歙县的乡村走街串巷,身侧的农家院落白墙上,每隔几步,便是一幅农民的手作。这便是美丽乡村建设推出的墙院文化,通过好人好事、村规民约、民俗民风上墙,潜移默化陶冶情操。

  多年来,歙县还开展以“星级文明户”“孝心家庭”创评等为主要内容的“十项创评”活动,先后表彰各级先进典型3000多名,有效发挥了典型示范引导作用,促进了移风易俗、农村社会文明祥和。近年来,深渡镇定潭村、溪头镇蓝田村荣获全国第五批“国家级文明村”,13人被评为“中国好人”、18人被评为“安徽好人”、47人被评为“黄山好人”,88人获县以上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016年11月,歙县徽城镇汪宏坦家庭荣获“全国首届文明家庭”。这些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在传承中华美德、传播时代风尚、弘扬社会正能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还编写了《歙县美丽乡村移风易俗“七字歌”》等,通过文化墙、快板等形式广为传扬,有力促进了移风易俗,提升了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通过努力,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15年,歙县成为安徽省唯一上榜“2015中国最美丽县30强”县;2016年3月15日,省里对2014年度12个省级中心村进行验收,歙县获“安徽省美丽乡村先进县”称号;2017年2月15日,省里对2015年度13个省级中心村进行验收,歙县再获“安徽省美丽乡村先进县”称号。

  美丽乡村不仅改变着乡村生态面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产业要素流动方向,更是消弭城乡基建鸿沟、唤醒乡村文化复苏的重要力量。行走在乡村之间,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活在徽州,一点不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专版
   第03版:人生
   第04版:时事·广告
诗画田野 筑梦家园
江山如画
母亲的腊八粥
休宁:名山秀水,文化之城
献给岁月的歌
黄山日报人生03诗画田野 筑梦家园 2018-02-12 2 2018年02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