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9月19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石屋坑

  □汪士奇

  休宁县汪村乡石屋坑,这个小小的山村,走出过一代名将刘毓标、李步新等同志,这些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留下了红军和群众血肉相连的鱼水情,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英雄故事。

  一块红布的故事。1990年初夏的一天,石屋坑迎来了两位解放军首长,他们就是曾在石屋坑战斗过的老红军刘毓标将军和邹志成司令员。这天石屋坑沸腾了,男女老少聚拢在村中广场迎接老红军的到来。人群中,一位老奶奶神色分外激动,她叫俞成圭,是一位革命老妈妈。她的丈夫张志流是红军首长的机要秘书,被敌人抓捕后,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她的两个儿子也参加了红军,大儿子战斗中负伤被捕,遭敌人杀害;小儿子在行军途中冻死在六股尖的雪山之上。当年刘毓标、邹志成就住在她的家中,俞奶奶待他们就像亲生的儿子。

  随着热烈的欢呼声,两位老红军来到乡亲们面前,当看见俞奶奶后,他们热泪涌动,大声向俞奶奶叫了一声“娘”,便跪在了她的面前……

  交谈中,俞奶奶从怀里掏出一块红布,深情地向两位首长问道:“你们还记得这块红布吗?”刘毓标接过红布,细细端详后,高举着红布对大家说:“我们怎能忘记这块红布啊,当年,石屋坑的乡亲们为了保护红军,有7人被敌人杀害,20多人被抓坐牢,全村3次被迫迁移。但没有人被吓倒,为了方便红军联系,村民每到晚上便在门上挂一块红布,作为与红军联络的暗号,便于红军能安全来到他们家。” 

  一担大米的故事。1935年秋天,敌人加紧对石屋坑的封锁,妄图困死红军。为不使红军挨饿,石屋坑人民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为红军买米。一次,村民王佑圭从江西的浮梁买进一担米,敌人发现后顿起疑心,问道:“这米是替谁买的?”王佑圭连忙说:“是余厚财托我亲戚买的。”说完,连忙泡茶安顿敌人坐下,又借口去给买主打招呼,找到了余厚财,交待了应急办法。

  不一会儿,余厚财来了,敌人问道:“你买米是为了给红军吃吗?你不要命了吗?”余厚财从容地回答:“长官,实不相瞒,由于你们盘查得紧,只要听说是石屋坑的,人家连米都不敢卖给我们。现在村里有好几家都已断粮了,实在没有办法,大家才托我出面……”正说着,村中的群众都来了,他们拿着米袋,张家两斤,李家三斤,一担米很快就分光了。敌人见此场景,只好作罢。敌人刚走,乡亲们又把刚才分的米集中起来,送到红军住的山棚。

  一次反“清剿”的故事。1936年4月,中共皖浙赣省委在石屋坑成立。这个小小的村落便成了皖浙赣三省党的指挥中心,各项指令从这里传出,让敌人闻风丧胆。敌守军在汪村四处修筑碉堡,训练壮丁,向石屋坑游击根据地发动“清剿”。有一次,发现敌人即将赶到石屋坑,李步新、刘毓标等领导决定在平鼻岭对敌人进行伏击。经过一天激战,生俘敌副连长一名,毙敌数十人,缴获枪百支,取得了反“清剿”的大胜。

  一群烈士的故事。1935年隆冬的一天晚上,皖南红军独立团的200多名战士在婺源鄣公山一带活动。突然,敌人调来数倍于红军的兵力进行“围剿”,独立团战士被迫冒着雨雪向六股尖一带转移。当部队来到离石屋坑不远的六股尖山岗时,红军又冷又饿。于是,刘毓标等人带着一部分红军,去前方探路,走到石屋坑,村子里的百姓才得知红军险境,因天色已晚,无法连夜上山营救。第二天,当乡亲们找到那些红军时,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大部分红军战士都成了雪人,成了雕塑,他们还保持着牺牲前的各种姿态。就这样30余名红军永远地长眠在六股尖的山岗上,化作那漫山的映山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专版
   第05版:影像力
   第06版:一周网事·我要说
   第07版:万家灯火
   第08版:长三角
“中国网事·感动2022”三季度网络感动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红色石屋坑
中国“兵王”王忠心
喝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才称为健康饮酒!
广告
黄山日报专版04红色石屋坑 2022-09-19 2 2022年09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