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散花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负暄闲谈
  □ 董改正

  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写了好几本名字差不多的书,《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等,让人不由对“负暄”起了景仰之意探求之心——这定是个高雅的词了!细察之下,却只是“晒背”的意思,不由哑然。负就是背对着,暄即温暖,连在一起就是背着太阳晒背,晒得全身暖融融的。

  是不是张老有此怪癖?非也。溯源而上,以“负暄”为书名的,唐宋元明清,竟是大有人在。而同时代的,亦有黄裳《负暄集》,还有周作人也曾有这样的记录:戊申,与寺僧负暄楼头,“适邻有农人妇曝菜篱落间,遗失数把,疑人窃取之,坐门外鸡楼上骂移时。听其抑扬顿挫,备极行文之妙。”可以想象老僧知堂“负暄”的境界,听农妇骂街,竟悟得“行文之妙”,真妙人也。

  “负暄”典故来自于《列子·杨朱》。杨朱是个复杂的人,成语“一毛不拔”就与他有关,其特立独行颇似庄子。为说明某个道理,杨朱讲了一个故事:宋国有一贫农,穿着破麻旧絮过冬,到了春耕时节还只顾得晒太阳。他不知天下有高大舒适的住房,也不知有丝绵狐裘温软的衣服。这农人有一天晒得舒服,脑袋灵光一现,跟自己老婆说:“背对太阳晒得暖洋洋,妙不可言,别人都是不知道的。我们若是把这个新发现告诉国君,一定可以得到丰厚的赏赐。”杨朱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关于“遁民”和“顺民”的道理。“遁民”是指逃避自然、违背自然的人,如追名逐利者,追求贪权怕死者;而“顺民”则是指顺应自然的人。如此说来,这个自得其乐的宋人应该是“顺民”的典范了,可杨朱对他的“浅薄”给予了哂笑,而且还搭上一个“野人献芹”故事,组团嘲笑草根一族“负暄”类见识的矛盾可笑。

  在文化历史的共同演进中,“负暄”词意发生了巨大变化,它揉入了文人的“穷达”观:独善其身,是一种在野的、懒散的、心灵自由的状态;它带有老庄哲学里逍遥、无为姿态。这种旷达潇洒的处世态度,与中国文人精神气质一拍即合,有陶渊明的影子、苏东坡的气味,进而成为中国文人特有的文化情结、情愫,渗透到中国人的骨子里,反映在情趣、哲理、处事诸多方面,虽然有点酸,却酸得可爱。比较起来,如法国影片中的乞丐礼拜天在街头晒太阳,路过的人给他的帽子里丢钱,他笑道:“今天我不工作,谢谢!”那里面却是嬉皮士味道,和中国精神里的“雅”大异其趣。

  农人“负暄”是自然的,是器质性的,而到了文人语境里,“负暄”的底子换作了隐士情怀,它高于晒背本身,进而有了一种精神的高度。晒太阳也是晒自己,如果是以隐为进,那么就是告诉世人:你用,或者不用,我都在这里,不卑不亢;若是真心实意地归隐,则是微笑的不合作——负暄中,请勿打扰!

  真正抛开名利而“负暄”的人很少,也很难,人毕竟是要“为我”“贵生”的。中国文人是特有使命感的,“负暄”不能没有感受,有感受就不能不说,就要“立言”,于是就有了《负暄……》之类的文章,诗歌辞赋,风物闲情,传奇杂说,写写事,忆忆人,以一些闲适文章,表达的是一种恬淡悠闲的生活态度。这样冲淡的行文,造就了许多隽永的散文小品,灵性彰显,可爱可怜。它们可以是以“负暄”命名的书籍,也可以是《围炉夜话》《菜根谭》一类有着“负暄特质”的书籍,让人即使身在红尘万丈,也可以暂时放下,打开心门,透透风,晒晒苔痕处处的心灵庭院。负暄,是一种心灵理疗。

  那么在民间语境和科学语言里呢?民谚有云:“冬日晒太阳,胜似喝参汤。”是说晒太阳可以增进钙质吸收。清代医学著作《老老恒言》中说:“日清风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这段话是好文章,颇有“负暄”的散淡味道,且对具体事项有明确说明:太阳要好,要无风——至少也是要背风,要晒到脊梁微暖。如果在风口,会越晒越冷的,染了风寒手忙脚乱,那就违背“负暄闲适”的本意了。无论如何理解,其中都有一种乐观的味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时事·广告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综合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散花坞
   第08版:网络
补鞋匠
等待孙子
冬天炕头的猫
秋趣
秋 砚
负暄闲谈
诗四首
黄山日报散花坞07负暄闲谈 2019-11-13 2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