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5月15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秀美之城 幸福画卷

  □ 本报记者 胡利龙

  近日,黄山上榜中国十大“秀美之城”,成为本年度安徽省唯一上榜城市。

  此次发布的系列榜单基于《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数据而产生,包括十大“大美之城”、十大“秀美之城”、十大“旅游向往之城”和十大“魅力打卡之城”四个,其中前两个是综合性榜单。调查活动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指引,下设22项分级指标,通过发放问卷,由市民自己对所在城市作出评价,数据均来自普通市民。

  在全国近300个地级市中,黄山跻身秀美城市“十强”,表明城市美好生活综合满意度表现突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强。“黄山之秀,秀在山水;黄山之美,美在人文。这既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是黄山人民用辛勤汗水浇灌的幸福之城。”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

  山水显灵韵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风光冠绝天下,无与伦比,每年引来无数游客。

  饱览自然美景的同时,细心的人们还会发现,在黄山风景区的每个片区,都跃动着一道独特的风景——一个个身着黄马甲、腰缠绳索的人,或穿行在荆棘丛林中,或悬吊于悬崖峭壁上,将垃圾捡拾起来、清理干净,他们正是黄山风景区的放绳工。

  李培生就是其中之一。每天早晨6点多,他就要和同事们一起开始作业。从事这项工作20多年来,他平均每天放绳上下四五次,累计放绳高度约1800千米,相当于攀爬了200多座珠穆朗玛峰。

  为保护好景区环境,近年来,黄山风景区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独创了景点封闭轮休、古树名木保护“一树一策”“一树一册”、迎客松守松人、“全山联动、全山警戒、全员防火”、“净菜、净物上山”“洗涤、垃圾下山”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管理制度和措施,无数像李培生一样的基层工作者,为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默默奉献着。

  黄山风景区也因此成为全球首个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项桂冠”于一身的自然保护地,享誉中外,闻名世界。

  视线转移至山下。新安江蜿蜒灵动、百转千回,在黄山大地上流淌242千米后进入千岛湖、汇入钱塘江,将上下游人民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我市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担当,深入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切实保护好这条皖浙两省人民共同的母亲河,为全国跨流域水环境保护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探索经验、作出示范。

  九砂村是新安江畔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曾是歙县众多小渔村之一,全村有100多户渔民,几代人都以打渔为生。为保护一江清水,九砂村从大局出发,全面实施网箱退养,落实“全年禁渔”,渔民全部退捕上岸,并协助做好新安江水道清理保护。

  渔民上岸后如何开启新的生活?村“两委”带领村民依托生态环境好、历史底蕴深等优势,转型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因地制宜打造了采摘体验、民俗表演、摄影研学、民宿美食等新业态,特别是打响了“九砂晒秋”品牌,让九砂村迅速出圈。

  五月和风舒畅,九砂村迎来了众多游客。村民姚国平、姚水仙夫妇每天都在由宗祠改建的轻奢咖啡馆里忙碌着,或为游客冲泡咖啡,或推介文创产品。“没想到在村里也能成为上班族,以前靠捕鱼,现在上岸服务游客,日子甜蜜美好。”夫妻俩高兴地说。

  我市地处神奇的北纬30度,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环境。境内山川遍布,溪流纵横,山水资源丰富。一直以来,黄山始终不辜负大自然的慷慨馈赠,用心用情呵护好一方山水,不断提升山水资源品质。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2.9%,地表水优良率100%,空气质量常年居全国前列。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发挥山水资源优势,我市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休闲农业、全域旅游等,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全面构建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让“绿起来”带动“富起来”,实现“强起来”“美起来”,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黄山人民的幸福靠山。

  文脉续芳华

  如今,在黄山各地的文创商店、非遗馆、电商产业运营展示中心等场所,有一种产品已然成为“网红”,游客们特别是许多年轻人争相购买,它就是“非遗鱼灯”。

  我市一些乡村都有嬉鱼灯的传统民俗。今年新春,一部以歙县汪满田鱼灯为原型的新春短片《原神》传递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让人们瞬间破防,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并登上了热搜,这项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非遗鱼灯”由此火了起来,“游”进了Z世代。

  作为徽文化的发祥地,我市拥有490余处国家、省级传统村落,4700多处古民居,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千处历史文化遗存,百万件文书文献,整个城市犹如一座没有屋顶的博物馆。

  黄山也不辜负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在做好保护传承的同时,着力推动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资源像“非遗鱼灯”一样正被广泛激活,点亮了现代人的美好生活,通过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节庆、非遗+演艺等途径,实现非遗文化活化传承,不断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依托古民居、古建筑打造徽州美宿,全市拥有各类民宿3215家、占安徽全省70%以上;实施“新徽菜·名徽厨”行动,打造以徽菜好物为代表的美食之都,徽菜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

  在浩如烟海的徽州文化遗产宝库中,传统村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既是其他各类文化遗产的集中载体,也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近年来,我市通过创造性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微改造提升、微景区培育、微创意运营、微循环发展、微奉献治理“五微”行动,积极整合绿水青山、村落、民居等资源,推动村庄变景区、创意变生意、农房变客房、生态变业态、资产变资源、风景变风尚,让众多传统村落实现科学保护利用,焕发新活力,成为市民群众生活的诗意田园和快节奏现代人的心灵休憩之地。目前乡村旅游已经覆盖全市七成以上村庄,近十万农民变身景区服务员,年接待游客超4000万人次、收入近300亿元。

  城市人情味

  夜幕降临,市中心城区三江两岸灯光秀舞、璀璨夺目。屯溪老街、屯溪河街、黎阳老街上商铺林立,游人络绎不绝,尽显城市繁华。

  “这里徽派建筑与现代艺术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交汇相融,业态非常多元,设施非常健全,店家服务接待非常热情,漫步每一条街巷,都能感到很舒适、很温馨,收获到不一样的体验。”来自上海的游客曹立明表示。

  黄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座城。“吾心安处是黄山,人间有味是徽州”。近年来,我市用足用好黄山和徽州两个顶流IP,突出创意赋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发展“山、水、村、夜”四大产品体系,加快构建有梯度、多元化文旅产业新坐标系,加快实现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从旅游产品向旅游产业转变。

  同时,系统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全域文明创建、全域生态文明创建、全域平安创建和全域食品安全创建,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最美丽乡村、最美风景线”,营造既与国际接轨、又有本土特色的城市环境,让整座城市成为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域美丽大花园,成为人人向往、为之倾心的诗和远方。

  绝美山水、优质生态、灿烂文化等叠加共振,赋予黄山这座城市出众的颜值和独特的气质,给予人民美好生活的丰厚滋养。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里,黄山是一种特殊的存在。黄山以世界名山的高度和文化名城的厚度,与世界对话、向全球邀约,打造近悦远来的国际会客厅,讲好中国故事的黄山篇章。去年,从“外长会客厅”到“1+6”圆桌对话会,黄山高质量完成了70多场国家主场外交服务保障任务。

  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我市以实干奋斗为笔,以创意创新为墨,精心描绘了一座秀美之城的幸福图景,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乡村振兴
   第06版:我要说
   第07版:万家灯火
   第08版:影像力
徽味香飘北京城
2022年度区县平安建设工作述职评审会在屯召开
黄山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交流座谈会在京召开
江畔音乐会人气旺
省政协致公党界别委员来我市开展专题调研
华东地区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工作交流会在我市举办
特色兴校 匠心育人
2023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启动
秀美之城 幸福画卷
南水北调工程向北方调水突破620亿立方米
黄山日报综合新闻02秀美之城 幸福画卷 2023-05-15 2 2023年05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