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7月16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浅谈如何提升地方文化自信
  □ 汤 月

  党的十九大报告共分为十三个部分,其中将“文化自信”放于第七个篇章单独阐述。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文化工作的重视。本文结合黄山区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谈谈如何提升我们当地的文化自信。

  一、以优秀的作品涵养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无以计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诗经》《史记》到四大名著,到现当代众多文学巨匠的优秀作品,这些文学经典已经深深地渗透到国人的血液里和骨子里。毫无疑问,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源泉。

  “文学是文化的先声”。对于一个地域来说,文艺(学)人才很重要。他们就像是地方的标致性建筑一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名片”意识和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作家通过作品关注、梳理当地的历史和现实,这本身就是在为涵养文化自信作铺垫,在为厚植文化自觉打基础。

  黄山区的文艺工作队伍,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有文艺“太平军”之誉),先后获得了安徽省“文学创作先进区”和“散文创作十佳单位”荣誉称号。这个群体藏龙卧虎、人才辈出。多年来,他们坚持通过手中的笔,通过心血凝聚的作品,深切关注、整理和反映着黄山区的千年历史和发展现实。这无疑是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有效载体。所以,作为知识和文学的重要传播阵地,宣传部门和文化部门有着重大责任。一要加强文艺人才的重视培养,为黄山区的文艺生力军提供施展才华和传播文化的平台,不断壮大创作队伍,提高创作质量,繁荣艺术创作。二要引导文艺人才的创作方向,引导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经济社会建设第一线、深入群众生活最前沿,推出一批反映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切实以优秀的文艺作品,讲好黄山区故事,传播黄山区声音,让黄山区的美丽和美好昂首阔步地“走出去”,以此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

  二、在文遗保护中彰显文化自信

  近年来,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人们开始寻找失去的文化,召唤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出现了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强烈呼声。

  一是在文物保护方面:黄山市自2009年起,便审时度势、大张旗鼓地开展“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累计投入40余亿元,完成了13处集中保护地、83个古村落、1057幢古民居的保护利用;自2014年开始,又提出“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8032处(占全省32%),其中皖南古民居7157幢。这两项浩大的文化系统工程开展了近十年,抢救、保护和维修了黄山市一大批文化遗产,成效卓著,是一项功在当代、历在千秋的伟大工程。黄山区的永丰古牌坊群和苏氏宗祠、兴村的程氏宗祠、饶村的谭家大院、甘棠的七甲祠等一批古建筑,也以崭新却又如旧的面貌呈现在了世人眼前。这些静默不语的历史古迹,正以深藏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传达和体现着黄山区的文化自信。

  二是在非遗保护方面:地方特色文化的勃兴,正是文化自觉的开始。大家能充分感受到,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热”和“研究热”席卷而来,至今仍是高潮迭起。“申遗热”带来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进而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并体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于黄山区而言,非遗保护工作也同样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挖掘出了诸如耿城的“跳竹马”、永丰的“五福神会”、郭村的“周王会”、龙门的草龙、新丰的唢呐等一大批非遗民俗文化。这些非遗资源的挖掘、保护以及复兴,为黄山区文化工作增添了很多亮色,同时也深入影响了黄山区民众的文化觉醒意识。

  加强文物和非遗文化的保护,是对于本地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的表现,是我们对于地方文化的反思和践行文化自信的重点。无论是文物保护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种“保护”本身,实际上就是“文化自觉”的开始。这些静态的历史古迹和博物馆中的历史展品,这些融入到基因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脉络,无不体现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悠久和辉煌,给予了我们作为子孙后代无限的光荣和自豪。

  三、借旅游的翅膀释放文化自信

  旅游和文化之间有着妙不可传的关联。可以说,要让文化“立起来、走出去”,旅游是最好的传播媒介。近年来,旅游工作的思路不断调整,从十年前的“吃、住、行、游、购、娱”到现在的“全域旅游”、体验式旅游、“旅游+”。其中,人文旅游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极。我们耳熟能详的“宋城千古情”“印象丽江”,还有毗邻我区的“皖南川藏线”、泾县桃花潭,无一不是文化引领旅游的经典之作。反观黄山区,文旅结合工作尚处初级阶段。当前,不仅文化与旅游的深层次内涵在悄然融合,其外在的体制机制也在发生深刻变革。这些,对于黄山区来说无疑是个重大机遇。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做好“串联”文章,让“高品位”的旅游线路连接文化之壤。文化是点,旅游是线。文化需要旅游这根线来串连,而旅游需要文化的内涵来点缀或升华。黄山区旅游起步较早,文化底蕴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要加强对黄山区文化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充分释放。具体来说,一要承旧。继承和发扬已成型且具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百车祈祷”“祭祀轩辕黄帝”等),嫁接旅游产品,让这些具有深厚地域特色的文化散发出魅力。二要启新。无论是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还是乡村振兴战略,“文化”都绝不能缺席。要继续整合包装区内零散的、且具一定文化历史内涵的文化资源(如郭村的“周王会”、永丰的“五福神会”等),将其与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连接,赋予乡村浓厚的文化气息,并通过旅游线路将这些点上的“珍珠”串联成“项链”。通过文化的影响或渗透,使旅游的内涵更加丰富;通过旅游的串联效应,使这些民俗或非物质文化接地气、有朝气、聚人气。

  二是做好“改革”文章,让“有内涵”的旅游模式传递文化之美。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在回归,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回归当中。很多在大城市疲于快节奏工作的人们,迫切寻找理想中的田园“慢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对接旅游消费市场,深入研究消费者挑剔的旅行需求,积极在“旅游供给侧”上找答案。永丰乡、新华乡、新丰乡、谭家桥以及乌石镇等乡镇都开展过“访民俗、品年味”、竹笋节、桑葚采摘等主题活动。在活动中,不仅把黄山区秀丽山川、静美湖泊和美丽乡村的名片打了出去,也让游客品尝了当地的美食,体验到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了当地的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感受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些既有鲜明主题、又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新文旅”模式的探索,是对旅游供给侧改革的一种呼应,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黄山区文化旅游的个性,初步达到了让游客“游在风景,感在内心”的目的,也更好地表达了文化赋予旅游的自信和魅力。

  三是做好“融合”文章,让“高分贝”的旅游主题强调文化之魂。以山东省为例,在2008年就推出了高度概括山东文化的“好客山东”现代旅游品牌形象,这是山东旅游最生动、最直接的信息传递,是一个文化旅游品牌,丰富了旅游礼仪的内涵。“好客山东”突出了“山东”与“山东人”最核心的形象表达“好客”,不仅体现了管仲的“以人为本”,又体现了孔子的“仁者爱人”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理念,成为旅游礼仪的指导思想,而且语言简洁凝练,感召力强,读来朗朗上口,让人过目难忘。而黄山区的旅游营销策略,在整体旅游形象上不够清晰,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够高明,尚未提出能呼应本地区文化传统和山水资源的主题。建议黄山区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加大对旅游文化整体策划力度,精准提炼文旅开发主题,让旅游和文化这一“表”一“里”两个元素充分融合,进一步提高黄山区旅游文化品牌的市场分贝,用响亮的“名号”传达黄山区旅游文化的自信之音。

  另外,要继续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加快文旅产业建设,让文化的气息氤氲在旅游发展的每个角落,切实以更加开放、更加美好的姿态,将地方的文化自信毫无保留地展示给来五湖四海的游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理论
   第04版:公益广告
把握发展理念 打造国际小镇
浅谈如何提升地方文化自信
党组织的力量在于建设
发扬实事求是精神,做好调查统计工作
莫把“无为而治”当作“遮羞布”
黄山日报理论03浅谈如何提升地方文化自信 2018-07-16 2 2018年07月16日 星期一